Tuesday, May 5, 2015

中坑

信報財經新聞
P32 | 副刊-文化 | 圖文傳真 | 2003-12-01

  這幾個星期上導修課,說香港人吃魚蛋吃出本土情懷,同學眼眉緊鎖,其中一位沉不住氣,大聲對我說︰「我不吃魚蛋,未見過李麗珊,你說的是你這個『中坑』的故事,不是我們這一代的故事。」我扁嘴。

  我一直鼓勵同學交流議論時要遇佛殺佛,見到人身(特別是老師)一定要攻擊,但我想不到他們會用上這個「坑」字。

  我今年四十多歲,香港政府統計處叫我做中年人,台灣中研院的朋友稱我做中生代,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人會叫我做「中坑」。在我的字典裏—「坑」,是負面的。「坑」令我想起坑渠、市井、污水和陷阱。在我的人生經歷裏—「坑」十居其九是老的。九歲的時候,我被西環坑渠邊一個六十幾歲的士多老闆設陷阱騙去手上的五毛錢。自此之後,我認定世上的老人有兩種,好的老人叫「長者」,壞的老人叫「老坑」。我認為「老坑」一般都爛口、體臭、專橫,思想、坐姿和心術全部都不正。

  學生叫我做「中坑」,我好難受。我從來沒有設陷阱害人(出試卷時例外);我承認我口臭,但其實我很溫柔;我愛吃魚蛋,但我一直相信香港的口味和故事,峰迴路轉,代代有河山。

  昨天在家照鏡,摸著額上漸闊的坑紋,我知自己正「坑化」。我也想為普天下的「坑」平反。「坑」不一定壞。「坑」貼近地面、靠著樹林、奔向大海。好的「坑」有深度、有回音;它承著污水,也載著年月,捨己為人,承先啟後。我不介意自己變成「中坑」。我只希望我可以是一條愛吃魚蛋又筆直延綿的好「坑」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