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July 5, 2017

《頭條新聞》的來龍去脈 一個節目的誕生

明報 D06 | 世紀人文‧關懷‧視野 | 世紀‧香港小歷史 | By 張惠儀 2006-04-29

編按:香港電台近年常常成為香港媒體上的新聞焦點,近日更因審計署最新一期審計報告而成為頭條新聞。其實,港台歷年製作過不少好節目,尤其在十多年前就製造了不少《頭條新聞》,備受注目,得過肯定,也受到批評甚至抹黑。這個每次只有半個小時的電視節目,究竟是如何誕生,中間又經過什麼轉折呢?由一位與此淵源甚深的製作人來回顧,實有助於我們清楚了解這個節目。

前言

相信在香港電視史上,《頭條新聞》肯定是受過最多批評及談論、甚至是抹黑的節目。短短半小時大氣電波的跌宕,竟也動了江湖,承載了過多權謀計量的爭持,卻又好節目我自為之地繼續播下去。然而外面揚揚沸沸,卻又沒有誰認真看看這個節目的構成及內涵。其實《頭條新聞》是香港電視史中,創意及製作上的獨例。比港台更有客觀條件製作這類節目不大乏「台」,不過多年來《頭條新聞》還是只此一家。

除了草創期的摸索階段之外,這是一個由一位監製、兩至三位主持、四名全方位的編導/助導/記者主理,間或有一兩名客串寫手/資料搜集助拳,多年來維持年終無休的每周製作。他們別開生面地把歌論時政、嬉笑地臧否人物,以「娛樂」軟手法處理硬題材,對青少年特別奏效,若問社會意義,功在隨緣說法,促進社會時事討論,提升幽默指數。

多年來,《頭條新聞》開社會、政治、人物的玩笑,都是抒情的、移情的,盡了現代傳媒對社會的言責;手法從來只是調皮,不存惡意。這點「奀皮」恰恰是香港社會文化的精義:總要說上幾句,弄不好討來一頓打,然而罪不至死。只是有些持份者改持長鞭,配以哈勃望遠鏡審視,也就不太好玩。而江湖傳聞,大部分當事人根本未看過相關節目,全賴旁人轉告云云。

傳聞不論,還是回歸事實,請看與《頭條新聞》淵源最深的製作人張惠儀的代言,還它一個本來面目。

《頭條新聞》:從 1989 年說起

《頭條新聞》在89年4月4日於亞視本港台首播,由資深廣播人吳明林和黃志強先生主持,兩位當時已是港台高層,既負責行政事宜,又醉心電視製作,他們不只主導節目的風格和內容,每天更有說不完的傳播界趣聞,振奮同事們疲憊的腦袋。

節目面世不久,波瀾壯闊的八九民運隨即開始,事態日漸發展,牽動每個香港人的心弦,電視媒體剛巧成了製作人的樂器,我們隨着時事譜出新樂章,每星期準時為觀眾演繹,節目亦日漸有口碑,播了十三集,便移師到無線出街。

民運亦間接促使時事MTV的出現,由於當時出現很多膾炙人口的民運歌曲,加上每日都發生比電視連續劇更出人意表的新聞,蕩氣迴腸的歌唱碰上激勵人心的畫面,瞬間便成為《頭條新聞》的標籤之一。而幽默諷刺的節目定性,與民運更是關係密切,對每天所見所感,主持人其實絕對不敢怒罵,但會禁不住苦笑,又或是哭笑不得,由以下一則對談可見一斑:

1989年7月4日

甲:中國總理李鵬話,軍隊一個月前在天安門開槍,係因為保安部隊冇足夠橡膠子彈同催淚瓦斯,而且水炮亦不足。

乙:講開又講,中國點解咁缺乏橡膠呢?

甲:用咗做橡皮圖章囉!

兩位主持、監製和編導為求精警的對白時常「打拳」,即「度橋」是也,由於好橋難求,幾乎連頭髮也抓甩!出鏡演出更加講究,說話要徐疾有致,講PunchLine之前要略作停頓,以吸引觀眾的注意;眼神也十分重要,講求「關目」,像演大戲的大老倌一般!

做節目可常常借故聽歌,看似優差,但找合適的歌詞也非易事,最理想是找到耳熟能詳的歌曲,配上新聞片後得出意料之外的效果。舉例說,我曾用DreamDreamDream襯立法局議員開會打盹畫面,這是意料之內的揀歌方法,乃單純的「直線思維」,製作難度是初級;而有次施永遠先生揀《一人有一個夢想》,配上中英雙方在過渡期的矛盾事件,要用「曲線」及「跳躍式思維」,難度則是高級。

記得中英爭拗升級,肥彭和魯平不停過招,中方欲另起爐灶,李鵬飛居中斡旋,我忽然想起一段《西廂記》的粵曲,內容是紅娘勸夫人,讓小姐與公子共諧連理,以免日後「楔灶罅」,於是靈機一觸,把紅娘的角色套在李鵬飛身上,魯平化身夫人,肥彭變成小姐,並將概念與平面設計師江建民先生研究,一夜之間,他便製成多張簡單的電腦畫,經剪接師略加剪輯後,維肖維妙的政治漫畫MTV《鬼馬紅娘》便面世了。

另外一次較為特別的MTV,是用泥膠公仔做主角,事緣九七回歸在即,想點首《前程錦繡》贈末代港督。一天我剛巧路過動畫組,看見同事製作一個手掌般大的肥彭泥膠公仔,由於早已選定歌曲,動畫同事對此曲也甚有共鳴,所以做得投入,效果棒極了,尤其難忘的是,肥彭掉了兩滴眼淚的特寫,原來是用針筒唧水滴製成。

這一集節目還有一段較特別,就是長約九分鐘的串燒歌———林子祥的《十分十二寸》,我將回歸前十五年的大新聞,融合在這首節奏明快的歌曲中,讓觀眾過足聽歌癮!

《頭條新聞》總是百無禁忌

為免悶走觀眾,久不久也要搞新意思,例如96年初曾經在錄影廠搞年夜飯局,請來政圈名人,一邊吃着蒸汽騰騰的火鍋,一邊熱哄哄地暢論回歸,之後還有天才表演和唱卡拉OK。其實當年做時事節目不敢邊吃邊談,一來食不言寢不語,二來擔心食相不雅!不過,《頭條新聞》總是百無禁忌的!

97年播出的第一集也甚難忘,吳明林先生提議開電車派對,請即將落車、不能過渡九七的一些立法局議員,以及幾位臨立會議員參加,他自己則穿上電車售票員的服裝,還背着錢袋售票,說要滿足自己的兒時夢想,狀甚惹笑!派對後,又走進元旦遊行隊伍中,問參加者對香港前景的心聲,最後入馬場走訪馬迷,全集節目扼要地帶出香港在九七來臨的光景———馬會照跑、自由未必依舊,且無奈要面對另起爐灶的政治困局。

「 棟篤笑」 環節

同年又加

入「棟篤笑」環節,由新聞觸角很強的林敏驄先生主持,當年來說,娛樂界名人做時評也算罕見。適值政壇因即將誕生新特首而鬧得熱哄哄,林先生竟拉了我們的攝影助手同場演出,事關他的後尾枕十分似董特首也!雖然每周只有短短兩分鐘的環節,但旋即吸引多家傳媒採訪,關注這類諷刺笑話能否捱過九七!

事實證明,九七後節目仍在,雖然每年播放的集數大為縮減;棟篤笑的環節也在,但主持早已變了,由綽號超人的林超榮先生主持,且在2001年尾鬧了很大的風波。其實塔里班事件,源於諷刺當時施政,但卻成為愛國愛港人士的心中刺,自問政治敏感度不足,料不到事會至此,但試想,若製作人常常抱着左閃右避的心態做《頭條新聞》,這節目壓根兒也不會一直播至今天,仍讓人津津樂道吧。猶記得回歸前,我曾做過一首時事MTV,諷刺肥彭與魯平搞對抗,江建民先生把肥彭畫作頑童,魯平則成為怒氣冲冲的媽媽,還把小肥彭的短褲退了,摟在懷中,並用乒乓球拍,狠狠地打那光光的小屁股,看官都哈哈大笑,卻從沒有收過投訴,唉!惟有輕嘆此一時彼一時也!

從回歸後至塔里班事件發生,新聞自由和創作自由的種種變化,製作人個個心中有數,連主持也明白,但我們都敬業樂業,繼續小心地嬉笑怒罵,正好後來遇上了兩位戲劇發燒友古天農先生和盧偉力先生,於是嘗試將戲劇元素引入去,一來嘗新,二來可避免直接月旦時局,改用影射手法諷刺時弊也!曾借過不少電影及電視的橋段,時裝古裝連武俠片也有,包括如來神掌、黃飛鴻、上海灘、精武門、賭神、智取威虎山、包青天、難兄難弟、雙星報喜等。幸得港台的一眾幕後群英,包括佈景、道具、美術、服裝、化裝各部通力合作,才能在極短的製作周期張羅到一切應用物品。

後來又以英國諷刺劇YesMinister為藍本,製作了《今日搞邊科》短劇,由盧偉力飾演憨厚的盧科長,古天農飾深諳為官之道的古秘書,將時代背景設於民初,以借古諷今的方法,笑看當時新設的高官問責制產生的種種問題。

後來盧科長辭演了,之後,董特首也辭官去了,《頭條新聞》停播之說雖擾攘多年,至今仍是似無還有地做下去。誠然,高質素的諷刺時弊節目,不只能提高觀眾對社會的關注,更可鍛煉從政者的胸襟,從而及時和準確地掌握民情,完善施政。詩大序云「言之者無罪,聞之者足以戒」,先賢鏗鏘之明訓,行之有效更逾千年,今日正是強政勵治之時,《頭條新聞》又豈能或缺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