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June 10, 2015

落區素人咪學泛民

明報
A28 | 觀點 | 周末新觀點 | By 朱凱迪 2015-02-14


讀者有沒有留意,今年在社區街頭免費替市民寫揮春的攤檔特別多?除了政黨之外,還有為數不少新成立的社區組織。年輕的「社區主任」急不及待製作「大頭照」易拉架、橫額和單張——跟進巴士服務、社區設施、巴士站上蓋損毁,一舉手一投足,跟政黨區議員九成相似。

他們很多是「雨傘一代」,佔領過後回到自己的社區,部署參與年底的區議會選舉,希望能夠令民主運動遍地開花。他們當中有些人在輿論耳濡目染下,對泛民政黨沒有好感, 「民主派30 年來一事無成」是口頭禪。弔詭之處是,當他們自己走進社區以至計劃參選區議會時,卻迅速地把自己複製成跟批評對象一樣的人——一個沒有稜角、能討好最多人的「政治商品」,賣點是年輕和靚仔∕女。他們也學會了建制和泛民的協調遊戲,內定誰在哪個選區出戰。

多了支持民主運動的人願意從事被視為「厭惡性工作」的社區主任崗位,多了人願意參選,無論如何都不是壞事。只是,如果可以要求高一點的話,我期望「雨傘一代」在落區時能夠反省香港地區政治的制度問題(譬如區議會作為港英殖民政府「無實權民主櫥窗」的淵源);在批評泛民時也要講清楚是在批評什麼(譬如泛民主派以「朝七晚十一」的好社工形象「為民請命」,民眾長期缺乏投票以外的社區民主參與);最終提出並實踐組織創新,補足甚至顛覆泛民主派落後於形勢的政治操作。

香港市民過去只懂要求政府「還政於民」,爭取「代議民主制度」;近年我們和世界各地民主國家的民眾一樣,對脫離民眾的政黨政治感到不滿,也開始要求政黨「還政於民」。佔領運動中的「拆大台」行動,背後雖然有本土右翼網絡策動,民眾和應的情緒倒是真切的。「拆大台」情緒的答案不應是反組織,這只會令陰謀政治當道,民眾再不能團結一致。我們需要的,是以民主的方式重建組織,讓民眾有真正的參與,這應該是後雨傘時代「更新」香港反對政治的重點,也是落區雨傘一代可以擔起的任務。

做一個西班牙的夢

西班牙的左翼政治運動Podemos( 「我哋得嘅」)的「還政於民」組織經驗很值得雨傘一代借鏡。Podemos 的組織主要以「地區圈子」(circle)為基礎,小至一條村一個屋苑,大至一個像沙田大埔的區。每一個圈子最少由5 個人開始發起,首先認識社區並製作「社區需要地圖」,然後從最小的工作開始做:知道有幾家人冬天沒厚衣服穿,就想辦法請有能力的人捐衣服。這類自發社區互助工作累積的同時,參與的人也會累積,討論和處理的問題也會愈來愈廣闊和複雜。圈子的運作完全透明公開,只要認同基本信念就可參與,當圈子壯大至有能力在選舉中競爭,圈子可以決定是否參與選舉及派出何人參選。

幾千個這樣的基層民主圈子加起來,Podemos 一年下來已成為西班牙其中一個最大的政治組織,並有可能勝出今年的大選,上台執政。香港不是西班牙,但雨傘一代最可貴的是創新和理想,我們在沙田做一個西班牙的夢,有何不可?

與社區居民一起組織有理念、有民主和有能量的「社區圈子」,推動社區共享創新,不是比起自封「社區主任」,推銷個人重要得多,也有趣得多嗎?假設我們在上水或屯門形成了數以千人的大圈子,我們可以把水貨客問題放到圈子討論,之後再投票選出最適切的應對方法;我們也可以給自己清晰的目標:當一個選區儲滿500 個圈子成員後,我們才會派人參選區議會。這樣的話,就算輸了,圈子也會繼續留下來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